1991 年,隨著美國汽車養護品品牌BG(2013 年起在中國市場使用新商標“必朋”)的引進,汽車養護品進入中國市場。隨后,很多國際汽車養護品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從1996年開始,汽車養護品品牌開始
陸續在中國分裝。1999年,汽車養護品開始在中國調配生產。在汽車養護用品當當進入中國時,由于銷售人員夸大了其性能,以及技術人員操作不當等原因,發生過一些車輛添加了養護產品后沒有效果甚至發生事故的情況。
2002-2004 年中國汽車養護產品基本全線淪落到汽配市場進行銷售。也正是這個時期,BG、威力、3M這三個一線養護品品牌開始拋棄原有的汽配市場轉而進軍到剛剛興起的4S 店市場。2005年以后,汽車養護品市場伴隨著汽車銷售市場進入了“井噴階段”。2005年,私家車開始“井噴”、新老司機開始換代、電噴車輛正式替代化油器車輛、汽車市場開始全面繁榮、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等各類有利條件交匯在中國薄弱的汽車市場基盤上,撞出各類不可思議的“奇跡浪花”。在當時,消費市場也出現了“怪現象”,車主對汽車養護了解較多,不知道清洗節氣門?不知道噴油嘴該清洗了?這就算不上“老司機”了。
2012 年后,互聯網信息開始普及,新一代車主出現,人們開始冷靜下來。用汽車養護產品已經不再是時尚。車主們開始在論壇、QQ群、公眾號中討論汽車養護品的真實效用和使用效果。在2014
年以前,可以說4S店維護了養護用品行業的利益。因為不管車主怎樣反對,4S 店規定:“不定期清洗,就不能享受三包”。2014年以后,這句極具強大法力的“咒語”隨著反壟斷法的實施漸漸地退出了汽車后市場的歷史舞臺。 2015年,曾經受到廣泛關注的汽車養護品市場一落千丈。大部分廠家都折損一半以上甚至有不少廠家直接折損停業。這就是汽車養護產品行業的一段發展簡史,由于觀測角度不同,也有很多不同版本。
汽車養護行業之所以出現危機,主要是因為行業內缺少“懂行”的人。更沒有一個專業的“汽車運行材料衍生廢棄物處理實驗室”。懂化工的不懂修車、懂修車的不懂化工,做養護品的不懂油品,也不懂修車。因此行業的發展需要我們業內人士不斷地學習和探索。
現在的車輛維修應該本著能不拆就不拆的原則去維修,原裝的裝配工藝在維修廠是很難達到的。很多維修技師把一個零件拆解維修后,再次裝配回去車輛使用起來就沒那么順暢了,或者車輛直接
不能使用了。這種問題在獨立維修廠比比皆是,4S店也經常出現。汽車養護品的使用是一門學問,需要先有精確診斷,再有正確的修護方法。這是使用汽車養護品的一個基本原則。
汽車養護品品牌是根據配件設計復雜性、使用環境、車輛駕駛環境、極端的車輛應用要求環境等諸多因素而設計產生的。通??梢园凑找韵路椒ㄟM行分類。